据清《嘉庆常德府志》、《同治直隶澧州志》和常德市内几种毛氏族谱初步考证,常德毛姓始迁于江西丰城、吉水,散居在常德市诸县和湘鄂贵边境,主要由澧州毛氏、龙阳毛氏和桃源毛氏繁衍而成。
澧州(澧县)毛氏于公元1143年从江西丰城迁入澧州城东郊,陆续向澧县、临澧县、鼎城区、安乡县、津市、石门县和慈利、华容、公安、松滋、石首等周边市县播迁繁衍,人丁兴望,名人辈出,已繁衍三十五代。澧州毛氏入澧时间之长,播迁之广,有谱可考者仅常德市境内部分丁民,尚不足十分之一,完全弄清非等闲工夫。
龙阳(汉寿县)毛氏于公元1404年自江西吉水迁入龙阳县,主要在汉寿县、鼎城区发展,后裔也有移地慈利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永定区、石门县和安乡县的,已繁衍二十五代。
桃源毛氏与龙阳毛氏同时从江西吉水迁到桃源县,后裔又迁鼎城区、桑植县、龙山县和贵州省的,已繁衍二十三代。
据毛炳汉教授著《毛姓史话》称:益阳龙子山九家湖始迁祖毛永信之孙,毛廷虎之三子毛道真从九家湖牵汉寿;沅江县始迁祖毛鸿之孙、毛廷信之次子毛世达迁桃源县,还没有来得及考证。
另外,澧县北部与湖北公安县交界的复兴镇、盐井乡、双龙乡等地散居不少毛姓,应该属澧州毛德甫后裔,但几经查找,族谱无着,只有口传的八句四十代派字,有待进一步佐证。
一,常德毛氏的播迁及其繁衍
澧州始迁祖为毛大经,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即公元1143年)癸亥岁五月,为避战难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到澧州关东外响水桥丹凤溪(即澧州旧城东门外凤凰堰)。大经公至六世祖玉泰公一直居澧州东关外,经278年至七世祖实衍公开始迁徙,最大的迁徙是第八代“五甫”公各迁一地,仅山甫、荣甫公系留居澧州。
实衍公,子兴旺,号世爵,开迁徙之先河。元皇至治(1321——1323时创业澧洲小斗村,田五百亩,山场四处,茔地两山。时值元末,天下大乱,实衍公所生五子各居一方。
长子山甫公,先由澧州东关外分路口响水桥丹凤溪迁至澧市五通庙街,任山西平阳府,解组归澧,又迁兰江驿。元末避难,同母舅李滨(字淑先)迁小斗村家大野湖,曰大野湖先生,众称野湖先生。时此处人烟寥寂,乡邑空虚,丙丁之际又遭遇病疫之灾,兼贼兵诛戮,髅骨填野,时闻鬼哭之声,人莫敢入。毛李二公插草为据,各霸一方,东抵蒲堤堰,北至南坪,西临嘉山,南至野湖,所谓粮田万顷者不谬也。山甫公葬永丰村窑懈瓦子岗。次子荣甫公,任浙江金华太守,后解组归澧,迁澧阳北山九百户,镇守土司,赋苗自食。系澧九百户和石门马鞍铺二处支祖。三子华甫公,武举,有智勇,占籍华容县单家圻,元顺帝时诏赐行军校尉,加授武毅将军。四子德甫公,在京监元,迁湖北公安县孙黄驿,建祖圻,后裔有迁澧县宜万乡岩坝当的。五子奇甫公,元丙子(1336)辟举,知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奉旨运粮至巴陵,极苦,潜逃至慈利西三官寺落业。
山甫公、荣甫公这两系后裔又陆续在常德境内迁徙。
山甫生有三子。长子景悠,他本人虽居祖基凤凰堰,但其三位孙子具从祖基迁出,悠公乃盘龙溪、官陂堰、新店铺、车溪何、大成溪、南民垸、北民垸、观音港、彭家厂、佑圣宫和石门子良坪横船湾等处均系始祖。
山甫公次子景忠,知江西上高县,例赠文林郎。解祖归澧老永丰村,始葬安乡县蒲堤堰长寿村大木山,后迁葬于永丰村长澍岗。公乃澧县鲁家坪、临澧落子山、鼎城北嘉山、安乡蒲堤堰、石柱岗等地始祖。
山甫公三子景恕公,任山西平阳府知事,随二叔荣甫公往浙江,卒于道州,今安乡流花口是公后裔。
荣甫公也生三子:长景星,元武举,定远将军,镇守土司,迁九百户。九百户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澧县北部中武乡、宜万乡、金锣镇等地。据初考,解放初期有族谱,大支祠堂在共和村二组(九百户冲),宜万村、石公村均建有小支祠堂。次子景明,元庠生,石门县马鞍铺始祖。
景悠公三子颢公迁津市下观音港、毛家台。
景忠公生伟、俊、英、杰、撰、仪六子各居一方:伟公迁安乡县蒲堤堰。俊公生开先工迁常德新陂堰。英公居新州鲁家坪。四子杰公生华、砺公,居鲁家坪,砺公传至衍公,迁临澧县毛花界落子山,五子撰公,居太阳山东大毛家冲,六子仪公生得人公,迁常德北嘉山,其裔分居石板滩、石门县盘石、慈利合堰、桑植县西莲乡等地。
景明公生长子谒公,迁石门县马鞍铺。葬棠黎溪。景悠公之孙,颢公之子志上公后裔迁津市观音港。
十六世辉公,澧县小西门盘龙溪、石门子良坪支祖。十八世(辉公之孙)庠公迁松滋县,二十世(庠公之孙)本龙公宦游安福(临澧)、本虎公宦游岳阳,因吴潘之乱迁长乐(五峰)虎头口,未几又迁剪刀溪。二十二世(本虎公之孙、文仪公之子)忠杨公自枝江红土当迁石门县子良坪横冲峪。
十七世寅公迁石门县磨岗岩上毛家台。十八世应奎公迁石门县皂角市。二十一世戴公迁石门皂角市朱家坪两竺村。二十二世载道公,于乾隆十八年同盘龙溪彩臣、九苞、官陂堰赤明领头在澧州城报恩寺建毛氏总祠。大朋公迁湖北石首大兴垸高家厂。后十多代迁徙繁多,不再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