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柳林青龙村毛志民提供资料
毛汝科大明武举人。
嘉靖初年出生于青龙毛氏的富庶家族,是毛氏家族有史以来考取功名最高的官人。因参加武举科考未及第一名解元,故称为失科武举人。
万历三十一年,已从陕西州学正任上告老还乡的毛汝科,代表青龙毛氏家族广筹善款,鼎力相助,完成了玉虚宫重修的虔诚善举,于万历三十二年告竣开光,并以其才学与声望为玉虚宫重修撰文刻碑。从此,留下了“马家的祠堂,毛家的宫”。这句老话,在青龙村至今流传了几百年。
元朝以降,明朝立国。以农耕为特点的中原文化又占了主导地位。自幼饱读诗书五经的毛汝科,既学文又习武,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他童试及第秀才后,一鼓作气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内外两场科考全部及格。其外场考科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摔跤等;内场考科有孙子兵法、吴起兵法以及军事策略,另有文举科考的四书、五经部分。夺得武举科考前三甲的毛汝科,仅因不及第一名而称为失科武举人。
毛汝科家国情怀浓烈,做事有担当,先谋而后定,又敢于坚持正义,善于倾听民意。考取武举功名后,被朝廷派遣于陕西州(领三县)任学正。州是夏朝的诸侯国,富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古之贤哲和朝廷宰臣相继诞生于此。如宋代名臣范仲俺就出生于州。而更被两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崇拜者景仰的是:周文王的爷爷古公父出生于州,曾复修后稷、公刘之业于州。为避逃西戎的侵扰而西出岐山荣祖立业,改国政曰周。本出于周氏姬姓毛叔郑之后裔的毛汝科,饱读诗书,抱负于朝廷,何曾不知被皇帝派遣于州任职的殷殷寄盼,这其中包含着人文历史和姓氏文化的血脉渊源。毛汝科把有幸赴州任职,当作为朝廷尽忠效力的天赐良机。任职期间他倡导国学,教化愚民,辅佐州政,视其为践行人生价值、弘扬国学文化的最好舞台,没有辜负毛氏传人能光祖耀宗、效力朝政的优良传统和家风古训。
毛汝科以圆满的政绩从州学政任上告老还乡,仍然没忘记出生地青龙镇的乡情民愿。此时,他无力匡扶国家大业,却有责施援手于民生故土。他晚年摆平了一件惊动朝廷、官家与民生相冲突的纷争之事,即青龙城围建中的风波。而只因后人不知其真相,任谬传流延了几百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习惯于把曾经有过的真人真事虚幻化、神秘化、假以迷信的色彩,故意渲染,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不免在宣扬某个历史人物的同时,产生了很多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关于青龙城始建的传说,却却掩盖了毛汝科为民请命效力家国,为地方安宁发展的正面形象和历史功绩。
凡说到青龙城始建与被水毁的憾事,当地人只流传着一个版本的两个原由,但都不明就理。
一是,陕西扶施举人白希绣上京殿试状元时,路过青龙镇发现此地山环水绕,好一块风水宝地。地名谓之青龙,目睹此情景,或有龙腾凤飞之预兆。于是他许愿于此:若考中状元一定请旨建造青龙城。不料白公子果真及第,功名状元。后委任山西巡抚,集地方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上任后即请旨青龙建城,兑现了考前许愿,有幸于州西乡民……。
二是,据城内居民历代口传,因青龙原住居民常、毛两大家族,于镇北临河建巨宅,均有朝廷内府官员,但院宅不在镇之中心地段。在城墙建筑之初的测景辩方过程中,常、毛两家强烈诉求将院宅圈于城内,如此一来,南部依山城墙就要向北下退,身为地方官的知州李橘只好作出让步,于是北部城墙濒临河岸,南部城墙不能将凤凰两翅尽包于内,从而使南城门压在了凤翅山的凤凰脖子上,破坏了青龙城的风水,导致城墙被大水冲毁,让常毛两家背上了青龙城所以被水毁的黑锅,几百年不明真相。
今天,我们借论述毛汝科生平事迹之时,欲将还原历史真相,尽量尊重历史背景,客观公正地将历史再现于读者面前,以正视听。
先说说明代之所以建造城墙的背景原由。明朝的诞生,是汉族统治的再度复兴,在大汉王朝之后汉文化得以延续的历史长河中起了关键的承续作用。明以前是蒙元统治,匈奴残暴,金戈铁马,杀戮汉人,横扫中原,有多少平民家庭流离失所,横尸荒野,不用多说,人之尽知。光隆庆兵燹,石州城一次被杀五万余民,仅离青龙镇五十华里。青龙镇所在三川河流域,西去黄河二十里就是西戎少数民族常有骚扰的陕西。石州之向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下有青龙渡,西北有孟门渡,仅以黄河西为屏障。州西平民躲避戎狄入侵一直是明朝当政惶惶不安之事。而明朝以后是满清统治,政权又回到了少数民族手里。不防汉人入城,只防汉人掌权。
在冷兵器时代,朝廷安民固邦的唯一办法是建城守土,由此可知,青龙城的兴建是抵抗匈奴侵扰、贼寇泛滥的政治需要。即使山西巡抚白希绣上京赶考时有过许愿,也量他万不敢因此理由而请旨修城,那是借公济私之举,不是清官所想所为。在他任上始建青龙城,是朝廷固基的战略决策,是历史的必然与白希秀偶遇机缘巧合。乡民应感恩的是朝廷,而不是白公之许诺。
再说常、毛两家因要求入城而连累了后来被洪水冲毁之事。
筑城之初衷为的是固邦安民,而明摆着有数家乡民将被圈于城外而不顾,反将一半城址落于无人居住的山坡上,只是为了一个风水的完美,这绝不是明廷当朝者的本意,这可能就是白希绣暗中作祟的隐情所在,但他永远摆不到桌面之上。
举人出生的毛汝科,官场几十年,人情世故通达,自然能识破巡抚以风水为由,欲把城墙落于山上而抛弃乡民安全的弊端所在,建城选址以胜诉告终,常、毛两家被围在了城墙之内是合法合理、顺乎民意的结局。即使按常理推导,北城墙后来被洪水冲毁,着实与选址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要说有关系只能是当初设计人员和督建者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失职或渎职。
一是主持建筑者草率行事,盲目施工,没有考虑到三川河有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击因素,未将地基深挖做实。将城基建在泥土层之上,而经不起洪水冲击。明代的施工技术和工匠精神,在中国历史曾引世人推崇。如郑和千船下西洋,离不开技术支撑,请问,建于秦代的都江堰至今不倒,其原因何在?小小的三川河上留不住一处城墙,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言而明。再者,如果常、毛两家入城真会引发水冲隐患,那当时为何不迁居宅民于城内,不也就两全其美了?硬要冒着风险改变选址?现在看来,筑城者草草了事,恐怕隐藏的原因不是偷工减料,腐败作梗,就是对毛家朝中官人有嫉妒心罢了。
回过头来,客观地审视毛汝科当年因建城而投诉当朝,实在是站在明朝天下为公的立场上的。他一方面上诉朝廷把青龙城建成安邦护民、固若金汤之防范实体,让全村老百姓得到保护,让周边平民在遇到骚乱时得以藏身避难,才是符合建城初衷。另一方面,他深知山西巡抚白希绣有权有势,即使选址有隐情,乡民难以撼动,如执拗按风水观念行事,他也无奈了。他要顾大体识大局。于是在建城未开工之前,以举人可优惠500田赋政策,申请开辟一个新的庄子。首先将当时居住在青龙镇边沿的毛姓人毛稳一支迁居于毛家庄,作为新的生存发展之地,一来给青龙建城排忧解难,二来也给青龙城内的人丁和百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之后,原住青龙镇北边的毛稳携儿带女,迁徙于毛汝科新立的庄子毛家庄,居家过日子,成为青龙毛姓一支的传人,此为后话。
事实上,关于青龙城始建的功过是非,明代已有定论,只是后人不知道真相而已。
白希绣任山西巡抚任中,正是因始建青龙城而入罪。但原由不是水患,而是因建城经费超出朝廷预算,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以巡抚权职给山西其他府州滩派,加大了各地方赋税而引发矛盾,因此而治罪。今人看来,正是他夹带私心许愿,将一半城建于山坡上,加大了造成费用,导致后来官司缠身,个中推卸不了他巡抚的责任。再说,青龙城被水毁于清光绪年(1875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暴怒的三川河水涌入北城门,冲毁了城墙。此后,屡年坍塌,未加修葺。青龙城始建到被水冲毁相隔271年,几乎隔着整个清朝的统治期。二百几十年清朝官方对城墙不维护、不修葺、不防水,造成隐患不排除,最终被水毁,情有可原,却归过于城建时基址纷争,或许是统治阶层推诿任责而流传下的谎言。
民众只知筑城是好事,但不知为官者的内幕与猫腻,却把青龙城后来被水毁的主因栽罪于青龙常、毛两家老百姓头上,一口黑锅让他们的后人世世代代背了几百年。
毛姓传人毛汝科以一己之力,未能改变青龙城屹立于世的千秋万代,却为青龙城的后来发展腾出了人满业兴的发展空间,也由此诞生了今日辉煌腾达的毛家庄新村。值得后人回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