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成忠是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国家气候观象台常务副台,将分别参加中山站和长城站的越冬考察,主要负责气象观测、气象资料接收、天气分析服务。曾在2007年举行的全国气象测报技术比赛中,由他担任教练的湖北省代表团一举摘取团体第一名的桂冠。2008年3月,毛成忠从全国5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成为宜昌赴南极科考第一人。
据介绍,运载我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是2008年10月20日从上海港极地码头出发的,经过16天、4570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的海上航行,于11月4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进行抵达南极前的最后补给。6日毛成忠和同机飞抵弗里曼特尔港口的考察队员,在这个港口登上“雪龙”号,前往南极中山站。11月18日抵达南极。
毛成忠,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笋子沟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考入一所气象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宜昌市气象局工作,现担任宜昌市气象局国家气侯观象台常务副台长。
祖籍江西丰城县,迁居枝江已有508年,是湖北枝江毛氏始迁祖毛本伦18世孙,毛成忠祖辈于1607年从枝江市百里洲镇三洲村,迁徙到原顾家店镇笋子沟村,在该村已居住401年。2008年11月1日,中国毛氏研究会已向毛成忠发了贺信,代表全国毛氏宗亲向他表示祝贺。
妻子于乃莲,宜昌市气象局气象工作者。
来自南极中山站的电子邮件
1月2日毛成忠在南极中山站发回电子邮件,向宜昌家乡人民表示新年问候!并详细介绍了他在中山站的最新科考状况。
在这篇题为《宜昌人向地球南端再进一步》的邮件中,毛成忠生动讲述了2008年最后一天他在南极的难忘情景——
2008年12月31日上午8点20分,我和另6名考察队员乘坐一辆PB170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去冰盖作业。雪地车驶向南极永久性冰盖,作为“宜昌南极科考第一人”,我将向地球的南端再迈进一步。
雪地车一会儿越过团结湖,驶入俄罗斯进步二站站区,高大漂亮的黄红色调综合楼出现在眼前,站区停着几辆大型装甲车、吉普车,站区和对面山坡上也有不少报废的坦克车、装甲车和油桶等。进步二站的其他一些考察用房则比较低矮破旧,今年还被一场火灾烧毁了一栋考察房。
驶过进步二站,雪地车翻越一个山包,上下坡度大约40多度,人在车厢直往下滑。
再爬上一个坡地,则地势相对平坦了,右侧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劳基地考察站的一些通讯天线,劳基地就在右前方的山坡背后。
再往前走,就到了俄罗斯进步一站。进步一站只有一两个考察房、一些油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放在这里的一些雪橇、集装箱等,现在已经没有人常年驻守。这里曾是我国内陆考察队几次冲击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的出发地,地势平坦,有两个湖泊,周围是山丘,靠海一面比较开阔,虽然是南极的夏季,但这里仍是冰天雪地,进步湖和比尔湖依旧封冻。
绕过鹰嘴岩,向西一拐,就踏上了南极永久封冻的茫茫冰盖。随行的冰川专家说,冰盖实际上大约以每年300米左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冰盖之间的挤压和移动速度不一样,产生很多大大小小的裂缝,这给在冰盖上行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小心地沿着插有标志杆的路线前进,这些标志杆是我国和俄罗斯等国前往冰盖时探索出来的路线,相对比较安全,但还是遇到一些小的裂缝和冰坑。踏上冰盖向南方眺望,无边无际,只有冰盖与天际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