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礼锐(1909—1992)字振吾,江西省吉安县人。江西吉水龙城毛氏始祖毛让第32世后裔。著名教育史学家。1919年考入江西省立第六中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1929年毕业后,应聘为南昌鸿声中学副校长。后任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师范科主任兼实验小学校长。1935年自费赴英国留学,入伦敦皇家学院教育系。1936年转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课程,次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受聘为河南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政治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授。解放后受聘为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教育史研究室主任。1992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著有《古代中世纪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史》,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中国教育史简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毛礼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学贯中西,纵览古今,平生著述颇丰,学科涉猎面极广。于教育史之外,无论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哲学,还是比较教育、教育管理学都颇有心得,多有建树。在教育史学领域,于外国教育史,他留下了《中世纪世界教育史》的专著和研究杜威等西方教育思想家的论文。
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他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在改革开放之初对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史学学风功不可没。
他影响最大的学术领域自然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简编》与六卷本的《中国教育通史》,多次再版印刷,成为全国师范院校的重要教材与必读参考书。
他的多篇论文被收入一些教育理论界最权威的论文集,如被陈学飞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收为正文的有《汉代太学考略》,收入基本论文的有《论语教育论文试解》、《论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等。被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学文集》《教学》卷收入的论文有《儒家的“教学论”初探》,收入《教育与教育学》卷的有《中国原始社会的教育起源与教育性质问题》和《我国学校是怎样产生的?》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