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姊妹易嫁》一篇,经过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银幕后,在中华大地上曾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历史上毛纪以官氏为妻,与蒲松龄笔下的张氏姊妹毫不相干。
毛纪(1463–1545)字维元,掖县(今莱州市)城里人,历任明朝重臣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1515)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
毛纪配官氏夫人(1466——1528),名元,系候选铨部官之女,小毛纪三岁,系毛敏夫妇早年为毛纪所聘 。官氏是一位恪守礼教、善于主内的贤妻良母,她与毛纪一生恩爱,相伴四十余年,于六十三岁时去世,毛纪十分悲痛,他聘请当时的名家、才子祝枝山来为夫人书写墓志。毛纪饱含深情地回忆说,夫人“事舅姑恪共妇道,孝诚曲至,姑性严,独能得其欢意。幼工女红,组纽精巧,同行逊之。纪从先公游学于杭,读书常至夜分,夫人必业针指以左其勤,少懈相劝之。……”嘉靖八年(1529)四月,世宗下诏:“赐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毛纪故妻封一品夫人官氏祭葬。”
马瑞芳在讲《聊斋》中写到:《姊妹易嫁》的本事是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一段不到两百字的记载:冀州长史吉某为儿子求崔敬长女为妻,花轿临门时,崔妻和长女抱头大哭,长女认为吉家门户低,坚决不肯嫁。此时,崔家的小女儿代替姐姐登上花轿。后来,吉家的儿子做了宰相。
毛纪之妻与蒲松龄笔下的张氏姊妹毫不相干,毛纪之父也并非牧牛人,而是学识渊博,精通史书经论,曾任杭州府学教授的毛敏。
《姊妹易嫁》经过改编成的戏剧故事和在山东民间流传着的毛纪的其他许多传说故事一样,虽多为后人附会,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毛纪在民间知名度之高和民间对毛纪为人为官之道的津津乐道。明代官修的《明实录》给了毛纪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守正不阿,晚家居二十年始终一节。” 至清初,《明史》的修撰者则称“纪有学识,居官廉静简重。与廷和、冕正色立朝,并为缙绅所倚赖。” 乾隆年间当地所修的第一部官修地方志——《掖县志》也给了这位乡贤以极高的定位,称赞他“正色立朝,清忠鲠亮,卓然有古大臣风”。这也许是人们乐于将《姊妹易嫁》的改编成的戏剧故事附会于“名重当朝,泽被后世”的毛纪的一个原因吧!
(作者分别系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理事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