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北港地区上个世纪出了好几位文化名人,如一代棋王谢侠逊、数学家苏步青、书画家苏昧朔等。我想还有一位是木鱼禅师了。他的人品学识、才华才干,都无愧于中国一代高僧。
木鱼禅师(1913-2006),俗姓毛,字廷权,法名东衡,自号木鱼。他是从平阳北港走出的大山儿子,出生于南田乡石柱村。生前为杭州灵隐寺、温州江心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还有不少各种头衔,恕不一一赘述。
在上世纪末和新世纪之初,因有同乡之缘,木鱼师曾两次答应我到江心寺采访他。他谦逊地对我说,自己一生只有两件事尚可讲起:一、抗日救国时,在温州组织僧尼救护队;二、改革开放时,在温州重光古刹江心寺。
抗日救国时,在温州组织僧尼救护队
木鱼师1932年进入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读中文系,曾经备受新思想的熏陶和洗礼。1936年回乡后,他反抗封建婚姻而离家出走,在江心寺削发为僧,拜在钦云法师门下。这位才气横溢的文科大学生,从此寂寥转身,长伴黄卷青灯,在虔诚修行的同时,做了不少平阳人鲜知的善事。
在钦云法师引解之下,他出家的第二年,在瑞安仙岩圣寿寺受具足戒。主持传戒者为净宽和尚。他很有慧根,得到师父的关爱和器重,师父不惜付出不菲代价让他外出深造。他在杭州云居山圣水寺依静修和尚、在上海法藏寺依兴慈老法师,以参习天台宗教规为研究主题。这段时间他对佛理的探索,为日后进身高僧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在杭州圣水寺时,抗日战争爆发了,神州大地腥风血雨。西湖弥陀寺大愿法师发起组织“杭州市僧尼救护队”,木鱼师率先加入这支救护队,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学生时代所学到的医护常识,此时倒很有用处了。
日寇金山卫登陆后,战事一天天严峻。为了让木鱼师回温州整顿“永嘉县佛教分会”,钦云法师挂长途电话多次催促他回温。1937年10月,历经一路风险,他终于回到了江心寺。
急战事之所急,他一到温州就和诸僧商议,并于11月在市区永宁巷天宁寺召开永嘉县僧尼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永嘉分会”。9名理事中,常务理事5人:江心寺木鱼、天宁寺释起明、准提寺释雪生、西山堂释振定、庆福寺释因弘。木鱼师被推选为理事长,首次当上了佛教组织的负责人。在第一次常务会议上,他提出组建“中国佛教协会永嘉分会僧尼救护队”。释起明在俗时当过兵上过战场,任救护队队长,驻地设在交通较便利的天宁寺。
僧尼救护队有年轻僧尼45名。年纪最大的30岁,最小的18岁。男的从事抬担架等重体力救护,女的包扎伤口和护理伤员。救护队员以自己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地方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名扬瓯江南北。
救护队没有救护任务时,就到驻地集合、训练、上课。由队长抓军训,由部队派来的军医讲解护理课。教室里很静,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救护队男女一律自备藏青色中山装,打绑腿,穿布草鞋。木鱼师先学会“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救亡歌曲,而后在全队教唱,以鼓舞队员的抗日救国之斗志。驻地原是一座幽静肃穆的寺院,在激越悲壮的抗日歌声中,变成了“生活纪律化,行动军事化”的军营。队员们都自觉地去救死扶伤,救护生灵,以尽佛门弟子的天职。
1939年4月,日机开始轰炸温州闹市区。木鱼师不仅在轰炸中抢救伤员面无惧色,还自始至终镇定地、有序地指挥队员们的救护工作。尤其在朔门屯前、东门上岸街、南门山前等处遭日机大轰炸之际,他和队员们尤为英勇无畏、机智灵活。
救护队还抢救了在轰炸中与家人失散的儿童,送天宁寺收养。先后收容的6名儿童,有4名后来寻到亲人,剩下2名转送平阳仙坛寺战时儿童教养所收养。救护队员还参加挖掘海坛山战壕,挖掘江心屿西塔下的防空洞。江心屿的防空洞至今犹在,令人缅怀、追忆。
抗战八年,木鱼师尽自己所能所为加入抗日斗争的滚滚洪流。这支如今鲜为人知的温州“中国佛教协会永嘉分会僧尼救护队”,除了三次市区沦陷期间疏散之外,一直参与市区抗日斗争活动,留名青史。
改革开放时,在温州重光古刹江心寺 1936年,24岁的木鱼师就出了家,他对自己剃度地江心寺祖庭,一直念念难忘。他的师父钦云法师,原为市区天宁寺住持。1934年起,在江心寺当了13载住持。在此期间,木鱼一直任知客僧,处置寺院内外有关大小事宜。他口碑好,口德更好。在众僧和善男信女的心目中,很有向心力、凝聚力。
1939年,他在瑞安仙岩圣寿寺创办了浙南佛家学院,招收学员70名,自任教执。多名学员后来担任了各地寺院住持。其中有一位了参和尚,曾经留学斯里兰卡,赵朴初召其回国,在北京中国佛教协会任编译。译有巴利文《清净道论》《法句经》等典籍。浙南佛家学院对浙南佛教事业的发展是有奉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