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广渡毛井水提供资料
“广渡这地方——值得来。”多数人到过广渡以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以后一定抽时间再来广渡,安静地待几天。”人们每每因时间所限,走马观花过后,也总是感觉意犹未尽……
矗立于村北田野中的大公殿(文昌阁),被日寇焚毁残存的毛氏大宗祠,故事凄婉堪比梁祝的贞孝牌坊,一身金壸志的节孝牌坊,石雕柱础精美绝伦的八股厅,聚天地阴阳于一身的八卦井,散落于村中各处的书院私塾,依山势阶梯分布的明清建筑群,隐藏于山峦之中的寺庙庵堂……这些千年传承下来厚重的历史文化,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广渡村悠远的底蕴。
每次朋友来,我都会惋惜他们在广渡驻足的时间太短,没能深度领略古村内在的韵味,去看看它的小巷里弄,感受它的晨昏雨露,领略它的四时不同,品味它深藏的人文情怀……一个村庄,只有走近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一砖一瓦一物,依旧在静静地诉说漫长岁月的故事。
时光流转,广渡村正在慢慢地被大家所熟知,除了历史文化传承,广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风情也开始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
传遍世界的广渡小妞们
《广渡村的小妞们》惊艳三衢,传遍世界。祝渭洋先生的这一幅画,曾获“93博雅人国中青年油画大赛优秀奖”,并在纽约、多伦多、北京、香港、深圳等地展出。
1964年,祝渭洋和妹妹祝瑜英一起下放到峡口镇王村。在下乡的10多年间,祝渭洋坚持创作,《广渡村的小妞们》就诞生于其间。古老的雕花石门槛,斑驳的青砖墙,厚重的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五个淳朴可爱的广渡小妞并排坐在青石门槛上,神态各异,妙趣横生,仿佛把时光瞬间拉回了几十年前。小妞们所处的这座房子,叫作四分厅。这是一座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在它门额上的古老壁画以及“礼仪门”三个大字,历经百年风采尤在。
当我在2019年第一次看到《广渡村的小妞们》这幅画时,颇有点吃惊和震憾。我感觉历史正在眼前经过,并被记录。当人们好奇地打听相关于这几个小妞们的情况时,作为广渡人我也在想,如果能找到这些小妞们,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来一次重聚,将会是一件极有纪念意义的事情。
心动不如行动,在村里几位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寻访,五个小妞基本找到了原型。她们都对此感到意外和惊讶,没想到自己在三十年前竟然成为了一幅画的主角,并漂洋过海传遍了世界。如今的小妞们均已三十多岁,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我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把祝渭洋先生和他画中的小妞们一起邀请了进来,期待在将来不久的一天,大家能从五湖四海再次相聚四分厅,重温一幅画的美好瞬间。
摄影人毛沐平和嵩峰山
近两年在大家朋友圈广泛传播的嵩峰山云海、佛光、星辰、古寺,一度拉升了嵩峰山新的“高度”和“热度”。
层峦叠嶂之间的广渡嵩峰山,海拔1052米。它有着出离烟火的清净,遗世独立的孤高,变幻莫测的云海,被称之谓天上人间的仙境,有着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来自清漾的摄影人毛沐平,也对它情有独衷。在我看来,毛沐平对嵩峰山已经达到了“痴”的地步。一年往返上下好几十次,无论早中晚或是半夜凌晨,只要达到了他预想中的摄影条件,他都会风雨无阻地上山。嵩峰寺里的老祝常常在睡得迷迷糊糊时被他叫醒,给他开门,又常在早上为找不到他的人影而啼笑皆非。
毛沐平偶尔会问我天气情况。有一天晚上七点多钟,他询问我嵩峰山上是否有雾,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说决定上山,问我是否一起去。八点多钟他来到了广渡,捎上了我便向嵩峰山开去,同行的还有另一位摄影人小周。车灯照耀下的山路更显曲折陡峭,但他开得既稳又快,我想这与他经常上山熟悉路况有很大的关系。在路上聊天时,他说起自己最快一次上山仅用了15分钟,顿时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正常情况下都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他说那天听到老祝电话里说山间有漂亮的云海,担心错过,因此就创下了这个纪录,这不由让人为他的“痴”又刮目相看了一回。
夜路走多了,遇到蛇,遇到野猪,各种突发的状况都经历过,好在皆有惊无险。最意外的情况莫过于,辛辛苦苦守候却因天气原因没有拍到照片,只好遗憾地下山打道回府。好在他有一颗平常心,并不因此而沮丧,反而体念老祝他们平时上下山不易,经常顺便给他们捎带去蔬菜和生活用品,甚至还给老祝买了一套崭新的袈裟,老祝因此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开心地拿出来给大家展览一下又小心翼翼地收起。
经过两年多的积累,毛沐平把嵩峰山的四季奇观装入了他的相机,并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在各媒体发布。壮观的日出,浩瀚的云海,璀璨的星空,炫丽的流星雨,金黄的千年古银杏,皑皑的雾凇与雪景……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其中标题为《嵩峰山》的延时摄影视频,时长36秒,却由四千多张照片组成,里面的苦与乐,大概只有毛沐平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一座山的风情,因了摄影人更凸显了它的迷人之处。如今的嵩峰山,已俨然成了江山的网红打卡地。
文禅书院又花开
8月, 江山市古今文化研究会组织了峡口专刊采风活动,部分成员来到了广渡。从毛氏祠堂出来,一抬眼就看到了座落在书院埂的文禅书院。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上,白墙黛瓦辉映着精美的门楼,马头墙借势生动,门前左右两边种植着花草,整座房子在金色的夕阳中显得美仑美奂。
这座房子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告诉他们,广渡自古为书香之地,教育历史悠久。除了毛氏大宗祠在抗战后曾做过学校外,古时候广渡曾经有十大书院,经历了战乱和种种变迁,如今保存下来的还有这座文禅书院和泉井书院两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禅书院始建于明代,清代复建。它原来是宗族公学,是江山民间兴学、办学的历史见证,对研究江山明清教育史有较高的价值。在历史上,广渡出过1个尚书、1个尚书员外郎、2个职官、14个进士、4个举人、4个贡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县教育局长徐国华曾撰文称广渡村是“嵩峰山下状元村”。广渡人从事教书职业的,据初步统计至少有140多人。这些和广渡历代以来重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院子的木门敞开着,两位老人坐在里面说话,看到大家进来,便热情地迎上前来,带领大家参观了他们的家。这是一座四合院式房子,前后二进,鹅卵石铺设的天井,素朴的厢房,木窗雕刻着雅致的窗花,天井周边的柱子上是镂空雕刻的雀替,古色古香,仿佛刹那转换了古老的时空。
老人告诉大家,这个书院古时候屋内设有文昌帝君和孔夫子佛像,并放置有毛家族谱,是古代广渡著名的书院之一。修缮书院的是他们的儿子和媳妇,历时三个多月共计投资五十多万元,修旧如旧重整了这座老宅。一来给他们两位老人居住安度晚年,二来也为了传承广渡人历来崇文好学的精神和思想。听完这些,大家都由衷地为他们一家点赞。
当我们告别离开时,暮色中的文禅书院静穆矗立,夕阳的光芒笼罩着它,院子前花开正好,古老的书院在沧桑之中焕发了新的妍采。
吾心安处是广渡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小小的角落,装着一样东西叫乡愁。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渡人,广渡是我的家乡,我深深地爱着它。
我曾经说过:“这一生的命题,无非是爱你,或者,把你爱得更彻底。”
我爱它的原始之美。
白鹭翩翩飞翔,清澈蜿蜒的溪水缓慢流淌,石斑鱼儿成群在水中的鹅卵石上游过。空气清新,晨昏的云雾美丽又多变。田野里四季风光更迭,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水稻,澄黄的谷物,皑皑的白雪,每一个季节都都呈现着不一样的美。它有着原生态的环境,在山间你或许还会遇见生活其间的珍稀动物,古老的活化石——蝾螈。
我爱它的慢生活之味。
从烟火里开始的晨曦,一饭一粥的亲切,邻里的互爱,家庭的温馨……广渡是个宜居之地,山水地理气候环境俱佳。在村庄里,80岁以上人老人有131位,其中90岁以上人老人16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长寿村”。
我更爱它厚重的人文底蕴。
除了各种古迹遗址,数不清的人文典故,还有各类文化遗存包括国宝档案《清漾毛氏族谱》,省级非遗广渡手狮舞等等。今年添了一则喜讯,由藏书达人王保利先生收藏、光绪己亥年(1875)江山广川与善轩敬刊的《同善录汇编》已正式再版,广渡厚重的文脉书香再次得以绵延流芳,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千年历史的尘烟之下,掩埋着太多的事物,函待我们去发掘,去还原,新一代的广渡人任重道远……
我无法一一道出广渡之美,只有虔诚地用脚步用心去丈量,用镜头去记录,用文字去抒写。我希望通过这些微小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来走近它,了解它并热爱它。
广渡村的传统古村落打造已提上日程,站在今天的转折点上,我看到它的前世今生,我期待它的华丽蜕变,却也深切知道前行之路的坎坷。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当这些错综的情感根植于骨子,提起它会令人热泪盈眶,也令人心生疼痛。我期待着在阵痛之后,广渡将以破茧成蝶的姿态,翱翔而出!
作者 毛樟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