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或《诗三百》。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诗经》一度失传,到汉代传诗者当时共有四家:《齐诗》、《鲁诗》、《韩诗》和毛亨的《毛诗》。前三家诗由于种种原因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惟有毛亨、毛苌叔侄诠释的《诗经》流传至今。
毛亨、毛苌是毛遂的后代,因此鸡泽又是毛苌故里,是《诗经》的发祥地。
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诗经》又叫《毛诗》。
一、毛苌生长地在鸡泽
《鸡泽县志》记载:“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倡明诗学,传授生徒,遂使秦坑之后,三百篇之义,炳如日星,大汉文章,卓越千古。邑为毛氏生长地,流风余韵,历世常新……”。
二、《潍》与鸡泽的联系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开始下达“焚书坑儒令”,并颁布了“挟书律”(是指秦始皇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一律禁止私自藏书)。
此时的毛亨、毛苌和毛氏族人在毛坟躲避了整整15个年头,可谓暗无天日。
不过毛苌天资聪慧,对叔父毛亨的《诗经》研究工作十分支持,并且积极参与诠注工作,甚至能达到过目不忘之功力。
毛亨深知李斯的为人,他用计谋害死了同门师弟韩非,再说毛亨收藏的《虞氏春秋》、《荀子》、《诗经》等书书籍较多,李斯绝不会轻易放过毛亨。
为了避免《诗经诂训集》被焚,他们暂时将诠注好的《诗经诂训集(传)》改名为《潍》。
《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记载:“毛公,赵人也。治《潍》,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长卿授解延年。延年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陈侠,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
此处的毛公是指毛苌。
那么这个《潍》与鸡泽有什么联系吗?
《潍》同“卫”,是个谐音字,因为毛亨、毛苌的故里鸡泽先属卫国后属晋国,最后属赵国,《潍》是“鸡泽诗经集”的简写。
三、毛苌为什么把《关雎》定为《诗经》首篇
毛苌自幼好学,才学出众,早年跟随叔叔毛亨编纂《诗经》。后来和鸡泽的父母官赵老爷的千斤喜结良缘。毛苌为什么把《关雎》定为《诗经》首篇,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为防止秦丞相李斯追杀,毛亨和毛苌纷纷逃离家乡,毛亨到了山东,毛苌到了河间。
毛苌到河间后,一边收纳弟子教书,一边收集整理《诗经》,达到忘我的地步。村民见状,把他在鸡泽的妻子接到河间,以便照顾毛苌的生活。
妻子赵氏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到了河间后,开始还能和毛苌和睦相处,但时间一长,见毛苌整日忙于收集传授《诗经》,不管家中的柴米油盐,有时有了上顿没下顿,就劝丈夫出仕为官,免得妻儿老小吃苦受罪。
可毛苌视功名如粪土,将《诗经》当珍宝,听不进妻子的劝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本来就不富裕的小家庭出现“经济危机”。
毛苌便偷偷将妻子的银簪变卖了,来换取丝绢和竹牍,供自己撰写之用。
后来这件事被妻子发现后,妻子勃然大怒,随即将他撰写在丝绢和竹牍上的《诗经》一把火给烧了。
这一烧可气坏了毛苌,大骂妻子比秦始皇还很,不但烧掉了自己的精神之柱,同时还烧掉了自己和叔父多年的心血。气未消退,一纸休书将妻子休回老家鸡泽。
得知女儿被休,赵老爷和夫人又气又怒。
但当问起女儿为什么被休的原因,老两口又恢复了平静。
赵老爷身为县令,不但清正廉明,而且知识渊博。听到自己的女婿正在重新编纂《诗经》,打心眼儿高兴,敬佩之余,便将他最为熟知的一首诗写在了女儿拿回的休书之上,因为这首诗是毛苌和自己女儿的情爱见证,也想通过此诗唤回毛苌的思乡之情、思妻之情。
他问女儿:“孩子,你是否还想念丈夫和儿女?”
女儿回答说:“我非常想念他们!”
赵老爷说:“好吧,明天我就差人将你送回河间,到河间后一定按我的吩咐去办,我相信毛苌定会回心转意的!”
赵氏回到河间后见了毛苌,便施礼下跪。两眼含泪说:“夫君,千错外错都是我的错,希望夫君看在儿女尚小的情份上收回休书。”
毛苌对妻子的央求置之不理。
妻子只好将休书仍于毛苌,转身抹泪走出家门。
毛苌接过休书朝背面一看,见上面写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急追门外,惊奇地问道:“此诗出于何人之手?”
妻子回头答道:“是家父所写。”
毛苌停顿了一下,视线又展现出当年在故乡鸡泽的一幕幕远景。
田鸡在名河边高声叫着,自己和心爱的人儿,相互倾诉着心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为了编纂《诗经》,为了得到岳父的大力支持,毛苌回心转意,收回了休书,并将象征着自己爱情的《关雎》一诗编入了《诗经》首篇。
四、毛苌历代之封赠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毛苌历代受封,和孔老夫子一样,其后裔享受封赠或世袭为官的不在少数。如:元代的鸡泽人毛文纲就因为是毛苌的后代曾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副宰相),并敕修坟墓,赐免赋公田1000亩。
毛苌在唐时从祀。
宋、元封乐寿伯。
明嘉靖改称先儒。
清朝比部员外郎王曾撰言毛苌:
“孔徒受业,商也言诗。
研精训诂,谁其嗣之。
毛公兴学,永代师资。
疏封锡命,礼治祯期。”
《诗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在汉学文化圈各国都推崇《诗经》为经典之作。
早在公元七世纪已传到罗马。公元十七世纪传遍整个欧洲。从十八世纪起已成为世界汉学文化的热点。
目前世界各国大学的大部分文化课都在读《诗经》,讲《诗经》。
《诗经》发祥于鸡泽,传承于鸡泽,也必将载着鸡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