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嘉庆常德府志》、《同治直隶澧州志》和常德市内几种毛氏族谱初步考证,常德毛姓始迁于江西丰城、吉水,散居在常德市诸县和湘鄂贵边境,主要由澧州毛氏、龙阳毛氏和桃源毛氏繁衍而成。
澧州(澧县)毛氏于公元1143年从江西丰城迁入澧州城东郊,陆续向澧县、临澧县、鼎城区、安乡县、津市、石门县和慈利、华容、公安、松滋、石首等周边市县播迁繁衍,人丁兴望,名人辈出,已繁衍三十五代。澧州毛氏入澧时间之长,播迁之广,有谱可考者仅常德市境内部分丁民,尚不足十分之一,完全弄清非等闲工夫。
龙阳(汉寿县)毛氏于公元1404年自江西吉水迁入龙阳县,主要在汉寿县、鼎城区发展,后裔也有移地慈利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永定区、石门县和安乡县的,已繁衍二十五代。
桃源毛氏与龙阳毛氏同时从江西吉水迁到桃源县,后裔又迁鼎城区、桑植县、龙山县和贵州省的,已繁衍二十三代。
据毛炳汉教授著《毛姓史话》称:益阳龙子山九家湖始迁祖毛永信之孙,毛廷虎之三子毛道真从九家湖牵汉寿;沅江县始迁祖毛鸿之孙、毛廷信之次子毛世达迁桃源县,还没有来得及考证。
另外,澧县北部与湖北公安县交界的复兴镇、盐井乡、双龙乡等地散居不少毛姓,应该属澧州毛德甫后裔,但几经查找,族谱无着,只有口传的八句四十代派字,有待进一步佐证。
一,常德毛氏的播迁及其繁衍
澧州毛氏的播迁:
澧州始迁祖为毛大经,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即公元1143年)癸亥岁五月,为避战难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到澧州关东外响水桥丹凤溪(即澧州旧城东门外凤凰堰)。大经公至六世祖玉泰公一直居澧州东关外,经278年至七世祖实衍公开始迁徙,最大的迁徙是第八代“五甫”公各迁一地,仅山甫、荣甫公系留居澧州。
实衍公,子兴旺,号世爵,开迁徙之先河。元皇至治(1321――1323时创业澧洲小斗村,田五百亩,山场四处,茔地两山。时值元末,天下大乱,实衍公所生五子各居一方。
长子山甫公,先由澧州东关外分路口响水桥丹凤溪迁至澧市五通庙街,任山西平阳府,解组归澧,又迁兰江驿。元末避难,同母舅李滨(字淑先)迁小斗村家大野湖,曰大野湖先生,众称野湖先生。时此处人烟寥寂,乡邑空虚,丙丁之际又遭遇病疫之灾,兼贼兵诛戮,髅骨填野,时闻鬼哭之声,人莫敢入。毛李二公插草为据,各霸一方,东抵蒲堤堰,北至南坪,西临嘉山,南至野湖,所谓粮田万顷者不谬也。山甫公葬永丰村窑懈瓦子岗。次子荣甫公,任浙江金华太守,后解组归澧,迁澧阳北山九百户,镇守土司,赋苗自食。系澧九百户和石门马鞍铺二处支祖。三子华甫公,武举,有智勇,占籍华容县单家圻,元顺帝时诏赐行军校尉,加授武毅将军。四子德甫公,在京监元,迁湖北公安县孙黄驿,建祖圻,后裔有迁澧县宜万乡岩坝当的。五子奇甫公,元丙子(1336)辟举, 知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奉旨运粮至巴陵,极苦,潜逃至慈利西三官寺落业。
山甫公、荣甫公这两系后裔又陆续在常德境内迁徙。
山甫生有三子。长子景悠,他本人虽居祖基凤凰堰,但其三位孙子具从祖基迁出,悠公乃盘龙溪、官陂堰、新店铺、车溪何、大成溪、南民垸、北民垸、观音港、彭家厂、佑圣宫和石门子良坪横船湾等处均系始祖。
山甫公次子景忠,知江西上高县,例赠文林郎。解祖归澧老永丰村,始葬安乡县蒲堤堰长寿村大木山,后迁葬于永丰村长澍岗。公乃澧县鲁家坪、临澧落子山、鼎城北嘉山、安乡蒲堤堰、石柱岗等地始祖。
山甫公三子景恕公,任山西平阳府知事,随二叔荣甫公往浙江,卒于道州,今安乡流花口是公后裔。
荣甫公也生三子:长景星,元武举,定远将军,镇守土司,迁九百户。九百户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澧县北部中武乡、宜万乡、金锣镇等地。据初考,解放初期有族谱,大支祠堂在共和村二组(九百户冲),宜万村、石公村均建有小支祠堂。次子景明,元庠生,石门县马鞍铺始祖。
景悠公三子颢公迁津市下观音港、毛家台。
景忠公生伟、俊、英、杰、撰、仪六子各居一方:伟公迁安乡县蒲堤堰。俊公生开先工迁常德新陂堰。英公居新州鲁家坪。四子杰公生华、砺公,居鲁家坪,砺公传至衍公,迁临澧县毛花界落子山,五子撰公,居太阳山东大毛家冲,六子仪公生得人公,迁常德北嘉山,其裔分居石板滩、石门县盘石、慈利合堰、桑植县西莲乡等地。
景明公生长子谒公,迁石门县马鞍铺。葬棠黎溪。景悠公之孙,颢公之子志上公后裔迁津市观音港。
十六世辉公,澧县小西门盘龙溪、石门子良坪支祖。十八世(辉公之孙)庠公迁松滋县,二十世(庠公之孙)本龙公宦游安福(临澧)、本虎公宦游岳阳,因吴潘之乱迁长乐(五峰)虎头口,未几又迁剪刀溪。二十二世(本虎公之孙、文仪公之子)忠杨公自枝江红土当迁石门县子良坪横冲峪。
十七世寅公迁石门县磨岗岩上毛家台。十八世应奎公迁石门县皂角市。二十一世戴公迁石门皂角市朱家坪两竺村。二十二世载道公,于乾隆十八年同盘龙溪彩臣、九苞、官陂堰赤明领头在澧州城报恩寺建毛氏总祠。大朋公迁湖北石首大兴垸高家厂。后十多代迁徙繁多,不再表述。
龙阳毛氏的播迁:
为避战乱,图存发展,毛左德和毛右德两胞兄鸠族兄族弟毛绍德、毛成德与毛仁德,于明永乐二年甲申岁(即公元1404年),先后驾船,自江西豫章吉安府吉水县永丰八都之吉水滩头拖船埠大栗树土地,经鄱阳湖口,溯长江入洞庭,沿沅澧二水而西来。
数月后,左德公与右德公,舟泊龙阳沧港,见数百丈内,沧、浪、青三溪之水绕面合而流之,既如同太极周而复始,又犹似青龙昂首回而环之。感天地之灵气,左德公便首选马井、铁桥一带而居之,右德公乃次择江东鸟山毛虎湾一带而居之,成德公则择武邑牛鼻滩渔码头七丘村一带而居之,仁德公便择武邑之河口、津市之北嘉一带而居之,绍德公乃择武邑石门桥圆普庵之毛家桥一带而居之。
其后,左德公之长子承物徙蜀填川,三子承莓寻祖回吴。后又复有右德公之四代孙植青适蜀,成德公之子孙迁荆州钟祥,仁德公子之孙移地慈利、桃源、大庸、石门和安乡,后绍德公之子孙又有支脉远迁云贵之筑县是也。从左德公之三子承莓,寻祖回吴而推演,吾江西豫章吉安之始迁祖,溯源疑为江浙吴越之地所迁也。
据汉寿《毛氏六修族谱》载,始迁祖左德公,字良正,明洪武丙辰(1367年)八月十三日丑时生,1446年九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墓葬龙阳马井朱家河畔。左德公娶妻肖氏,生三子,长子与三子后嗣不祥,惟二子承已有子二,一曰壬心,二曰壬闻。壬闻后嗣不祥,其壬心亦有二子。大曰美锦,次曰美得。美得后嗣不祥,然美锦有子四,名植清、植泰、植民、植安,合为“清泰民安”四房传其今也。
右德公于明洪武戊午(1378年)五月初十申时生,明景泰元年庚午(1450年)十一月初五日戌时卒,享年七十有二,与其兄右德公,合葬于龙阳沧浪二水汇合地之朱家河。(其碑碣毁于1958年)右德公娶妻赵氏,子承源,二孙一曰壬杰,一曰壬俊。壬杰嗣后不祥,壬俊有二子,即美礼、美义。礼生子二,名植松、植柏。义生子亦二,名植长、植清,亦连成“松柏长青”四房。成德、仁德和绍德三公,生卒不详,遗而憾之。
桃源毛氏的播迁:
明初“靖难之变”殃及江西吉水,始迁祖汝江公、积后公、玄冠公、继周公、深仁公、令文公、忠培公、培先公八先祖避兵燹蹂躏,于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从江西吉水县八都,以民藉始迁楚南桃源县,垦殖楚南。
汝江公择大安村(今芦花潭乡观音岩等村),后裔向周边的杏花村、向阳村移居,人丁颇为兴旺发达,传24代,谱载2250多人。
积后公择莫西溪村黄婆店(今漆河镇黄婆店村,架桥镇朝阳村),后裔向架桥镇跑马村、陬市镇以及龙山县、桑植县和贵州扩散,传23代,谱载850多人。
玄冠公择后眷村三店口(今陬市镇五桂村),后裔向周边的枫树乡金鸡山村、田河村、牛场村、田湖村和青林乡的茨树垭村以及县城其他村落繁衍,传22代,谱载840多人。
继周公择后眷村毛家桥(今陬市镇毛家桥村),后裔向周边的酒铺岗村、常德河镇以及县内外地域发展,传22代,谱载60多人。
仁深公择绿溪口(今漳江镇绿溪村),后裔向周边的甘潭村、桃花源镇水溪村以及县内外其他地域播迁,传21代,谱载120多人。
令闻公择黄石上(今黄石镇香山村毛家湾),后裔在周边的道士垭、白象寺、司家坡、黄石以及龙山县等地播迁,传21代,载谱450多人。
忠谋公择司家岗(今架桥镇基隆山让湖坪村),其裔在深水港铁灵村等地,传21代,谱载80多人。
培先公宅双溪口(今双溪口乡古堤村),繁衍21代,谱载70多人。
与前八公同时,则万公随汉寿县始迁祖“五德”公迁常德,旋即迁桃源县蜂子洞(今观音寺镇肖家坪村毛家河),已繁衍21代,谱载380多人。
二,常德毛氏派词演变
1,澧州毛氏派词
原 派:大城溪: 应鸿通明殿,鲲鹏上玉堂。自从光本大,宜为宗国昌。北嘉山: 尚思方崇元,鸿声丕振先。彩章光华国,钟毓启后贤。鲁家坪:时恒宗儒道,衣冠绍祖先。彩章光华国,钟毓启后贤。九百户: 宾政凤炳鸿,金锡戴传宗,秀士承先业,祖德裕光隆。子良坪: 国正天心顺,永定万世芳。文武登秀士,大廷传儒光。宗祚培泽远,家声继序长。礼乐承祖德,诗书贻善良。
续 派:传家惟孝友,经济定权衡,克复全仁礼,修齐裕治平。
2,龙阳毛氏派词
原 派:德承壬美植,碧琮庭世兴。仲尚国学羽,正丽文华新。
续 派:远耀光繁荫,荣和守大经,景仪昭厚固,隆盛庆昌明。
3,桃源毛氏派词
原 派:长房:汝佑玉京真,廷显伯凤友。应思大日光,大成洪绪祚。二房:积得修本伯,延汝腾胜友。单同年谷顺,成子洪祚绪。三房:玄正天福斌,荣时凤尚友。单同年谷顺,成子洪祚绪。四房:继奉可仕梁,廷单元凤秉。之大起文光,宏宗延绪祚。五房:根深枝发贻,丕流孔明文。廷单应宏代,兆宗延绪祚。六房:令道子奇志,永良应生国。学文年谷顺,成嗣洪绪祚。七房:忠孝守先训,江单辉君奇。希胜上金玉,成子洪绪祚。八房:培本长发育,丕振金声日。鸣启应有光,国太洪绪祚。九房:则宜仲善鹏,景思学国应。登之廷邦立,正人和绪祚。
续 派:芳德昶雄峰,俊英浩湘华。
三,常德毛氏官宦辈出
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时间截止公元1795年)和清《嘉庆常德府志》(时间截止公元1861年)和各支《毛氏族谱》载:常德毛氏先祖是望族,尤其是澧州毛姓在前十九世官宦辈出,在澧州风光了六百多年。
澧州毛氏四世祖毛靖康,宋大司寇,十三省清吏司郎中,后入朝为台谏。素性刚直,人多惧,被残害,血流七日夜,御葬临安府。五世祖毛宝逊,少司农,宋进士,授户部左侍郎,宋德佑元年(1275)?任澧州安抚;其弟毛宝珠,宋进士,任河南正四品参议大夫。六世祖毛玉泰,宋开禧(1205――1207)?癸未进士,钦取大理寺,淳佑时升大理寺评事,升镇雁门关。七世祖毛实衍,子兴旺,号世爵,进士第,从六品承务郎。八世祖毛山甫,字兰岩,号碧庵先生,进士第,任山西平阳府。公极清廉,重国爱民,澧志以廉慎著。山甫大弟毛荣甫,字兰溪,号凤池,元皇至和(1328)进士第,任浙江金华太守。二弟毛华甫,字兰声,号东儒,武举,有智勇,行军校尉,加授武毅将军。三弟德甫,字兰亭,号锈水,在京监元。四弟毛奇甫,字兰瑞,号佩庵元丙子辟举, 知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 九世祖:毛山甫的三个儿子均为官。老大毛景悠,明洪武时科武举,后召入京为都尉。老二毛景忠,字德全,号良弼,另号东湖,进士第,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江西瑞州府上高县知县,例赠文林郎,著有《大野东溪游景稿》。老三毛景恕,任山西平阳府知事。毛荣甫长子景星,元武举壬午科进士,授知新森县汛戎司,升赵州刺史,后升定远将军。次子毛景明,元庠生。
澧州毛氏十世祖毛颖,字尚卿,洪武丙子(1396)科中试,署宛平县学,升保定教授。左都御史张廷兰奏升祁州牧,即任三月,升真定太守。时冀州灾饥,民反如蚁,御差颖公往和,颖曲为赈济,又授吏部给事中,成祖于兰江旅邸敕建“瞻云楼”,亲笔书“瞻云楼”三字,又赐玉石图章一颗,上刻“世景堂中人”五字。年六十,因见朝纲日紊,解祖归澧。不久,宣宗又加授其吏部尚书。每临朝,冒雪待漏先至,宣宗问颖曰“毛颖公来早勿冷乎?”颖曰:“臣之事君,虽冷何赐!”宣宗与珍裘赐之,又赐玉石笏。礼部侍郎易以和赠联于瞻云楼,曰:“宣宗宠赐珍裘貂,永乐钦颁御制楼”。时七十一岁,告老荣归。享寿七十五岁,卒于正统四年己未岁。著有《易春秋解》、《溪东集》。
澧州毛氏十五世祖毛棠,字家台,生于明成化二年,弘治十一年戊午科举人,弘治十八年乙丑岁(1505)进士,知饶平县,升西安府太守。以刚正著闻,召补风宪,李尚书如圭以忠耿奏升公为广东侍郎,明正德庚午年,楚人与逆当隙,当倾其乡以快忿,因并累焉,后由李尚书保奏,诏还旧职,卒于嘉靖四年乙酉岁,享年五十九岁。公幼敏,过目不忘,事亲极孝,训弟俱成名。著有《玉华篇》、《岭南漫稿》。
其余澧州先祖:毛济,字大川,明景泰庚午(公元1450年)科举人,淳化县知事。毛贵,字天爵,生于明永乐二年(1404),景泰庚午(1450)科进士,弘治时任江西太和县知县。毛介,明庚子(公元1486年)科举人,嘉靖丙戊(1526)年进士第,知四川资阳县。毛奋,字振凤,任湘阴县训导、武陵县教谕。毛如凤,字比上,进士,湖北荆门州训导、通山县教谕。毛应尤,字九大,进士,任湖北当阳县教谕。毛之斐,字凤卿,任四川保宁府浪中县知县。
澧州毛氏景忠公之子开先公后裔在忠公支系中仕途辉煌:
大经公十二世,毛开先之长子毛太一,字道初,明洪武壬戌(1382)科进士,任钱唐县知县;次子毛任一,字道远,邑庠生;三子毛精一,字微妙,进士;四子毛曾一,字崇武,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科举人,二十八年癸酉科进士。
毛元珠,字文泉,明洪武丙子(1396)科举人,长沙府教授。毛元超,字永祥,明进士出身,四川任知府九年。毛元泗,字宗圣,明宣德丙午(1426)科举人。毛元严,字季明,明永乐六年戊子(1408)科举人,候选武陵县教谕。毛元伦,子道明,明永乐进士,任江西赣县知县。毛肇文,字名先,明杭州通判。毛肇江,字凤竹,邑庠生。
更值得记载的是:毛储元,字伯善,储元中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乡荐,博学能文,初知陕西石泉县,调延州,建城御敌,关中有铁延州之谣。补扬州郡贰。储元之父毛凤来,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举人,绵州学政。储元之子毛羽,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举人,知五河县。储元伯父毛凤歧,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举人,历官赣县知县。凤歧之父毛伦,贡生,教谕,以子赠知县。
景忠公的官宦后裔还有:毛化吉,明荣府纪善司。毛化龙,正七品。毛化美,正统己未科进士,辛酉年知桂林县。毛化代,字储英,明景泰元年庚午贡生。毛育义,任浙江布政司。毛训成,明正德八年癸酉科贡生。毛诰成,正德十年丙子科拔贡,衡州府教谕。毛任章,明嘉靖十年辛卯科拔贡,长沙府教谕。毛秀章,明翰林,兵部侍郎。毛过华,明翰林,礼部尚书。
《直隶澧州志》载毛玉,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此公在大经公迁徙澧州之前,可见在公元1143年之前澧州就有毛姓,且是望族。
《嘉庆常德府志》载:毛应皋,字明远,进士第。毛训,明万历贡生,景陵训导。毛储英,明万历恩贡,知宝庆。毛友(shi),明乾隆贡生。但我所见毛氏族谱均无记载,待考。
四,常德毛氏家谱的修纂
1,澧州毛氏牒谱的修纂,
我现在所收集到的澧州毛氏族谱尽管有《毛氏族谱》和《武陵三修毛氏族谱》和石门县子良坪《毛氏族谱》,实际上武陵谱只能算《毛氏族谱》的分谱。
《毛氏族谱》始定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大经公九世孙明文林郎景忠公知江西上高县事,入南昌序谱于兵部昂先生家。先生秘藏刊版,两对相符,派分未远。二公纂订族谱,刻二部,各执其一,从此往来频通。
崇祯二年己巳(公元1629年)春,江右武举、应麟生元、凤鸣京监应榜同承天府宗顺、簧门监生之谨,至澧州古南坪振先公家续谱。谱成,恰遇闯献之乱,谱牒遗失,幸振南公先严存有手录。振南公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纂述成篇,形成《墨谱》。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大经公二十二世孙九苞、彩臣、载道、赤明四任为首在澧州城内报恩寺街建立祖祠。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始纂《毛氏族谱》。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景忠公鲁家坪支系始修《毛氏族谱》(传诗堂)。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鲁家坪续修《毛氏族谱》(传诗堂),共二十卷,本人只寻觅到首卷。从卷首目录略知其范围为景忠公之鲁家坪、南民垸、北民垸、安乡县支系和景悠公大成溪支系。
民国末年,庆甫公领衔合修《毛氏族谱》(西河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三月告成,共九卷。名曰合谱,实而不全,范围仅山甫公之裔景悠公之官陂堰、车溪河、大成溪、新店铺各支系,和荣甫公之裔景明公之石门马鞍铺支系,而景忠公支系则于澧境鲁家坪支祠设局分叙,可惜的是,谱成后,未曾散谱即遇解放,被付之一炬。
更遗憾的是,景悠公之弟景恕公,景明公之兄景星公(我九百户支系)、弟景昱公各系,再往上溯,山甫、荣甫二公之弟华甫、德甫、奇甫三公系,再上而宝逊之弟宝珠公系,再上而定楚公之兄镇楚公系,再上而鸿翎公之兄鸿羽公系,均为大经公后裔,因工程巨大,当时能力不及,尚未合叙统谱。
《武陵三修族谱》,公元1999年初修,2005年修成再版。入谱范围主要是景忠公后裔开先、砺、得成、得人四公各支系,分布在常德新陂堰、蔡家岗、石板滩、大龙站,临澧县四新岗,石门县盘石,慈利县合堰,桑植县长潭坪、龙难坪、夹石河。同时,原一直入澧州《毛氏族谱》的大成溪景悠公长子之裔梧公支系也合入该谱。
但是,武陵族谱只是《毛氏族谱》的分谱而已。纂谱前期和《毛氏族谱》是一回事,后期或分修或合纂。在鲁家坪始修《毛氏族谱》二十七年后的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武陵首修《武陵毛氏族谱》(西河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武陵创修毛氏族谱》和鲁家坪《续修毛氏族谱》同时进行。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武陵续修毛氏族谱》告成。
子良坪《毛氏族谱》。民国九(1910)年,由毛万福纂修成〈毛氏创修族谱〉。2007年元月由毛文清纂修成〈毛氏族谱〉。
几种毛氏族谱首卷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关于续修族谱的指示(旧谱为圣谕)、序言、毛姓源流考、凡例、有派词和总世系图;有祖祠祖基文契、建澧城总祠合约、澧城总祠碑记、祖祠正、侧面图和春秋祖祠祖墓祭文;有澧州八景诗;有部分先祖传略和修谱要员行略。除《武陵三修再版毛氏族谱》外,还有家规十条、家训十则、勉励十条、警族十戒。
2,汉寿毛氏族谱的修纂
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始迁祖,十一世孙仲奎(字淑达),着手创修毛氏迁后草谱,至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十四世孙学才(字忝三),鸠集族众,印谱碟成族祖一修,建宗祠于龙阳西关也。清咸丰四年,即甲寅(1854年),十六世孙丽纹(字传道),于六十年后积极主持编写了毛氏迁后二修族谱是也。光绪十七年壬辰(1892年),十八世孙华融(字如翠),主持三修族谱是也。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十九世孙新愚(字拙安)、新澍(字侣瀛),主持四修族谱。二十年后的丙子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仍推新愚、新澍,和毛新林,毛华桂,由龙阳而益阳、而常德、而桃源等毛姓集居地,相互交换毛姓成德公、仁德公和绍德公后裔之谱牒,讹者正之,疑者存之,遗漏者补之。然终因是岁洪涝不减,灾情尤为严重,遂延至次年夏月方五修谱成。
公元1997年,武邑龙阳之毛姓族人,排除干扰,敢为人先,公推始迁祖后第二十代孙毛望远、毛雪远、毛和远及毛金保、毛来保等三十三人,组成筹编毛氏六修族谱委员会,并在原始迁祖派语“德承壬美植,碧琮庭世兴,仲尚国学羽,正丽文华新”的基础上,融(绍德公之后裔)武邑毛家桥原派语“锡喜子结凤,廷仲应一如,之登国学羽,正丽文华新”后,通用 “远耀光繁荫,荣和守大经,景仪昭厚固,隆盛庆昌明”二十字词派,达成谱碟六修联族联宗,同用派语之共识,且下延派语四十也。与之同时,族众又将左德公与右德公之遗骨,由朱家河墓地陵寝,移至永安水库西南丘岗而安歇。因念我始迁祖左右二公同气连枝,昆仲一体,其子孙决意再次将其合而葬之,并造亭构V,重塑丰碑,以期万代佳城,永垂不朽!
3,桃源毛氏族谱修纂
首修,道光辛巳(1821)年,毛年逢(邑庠生),毛年福组织纂修,十三代孙山桥年福撰写《创修支谱序》。光绪癸未(1883)年再修,由十五世是孙毛志翰(邑庠生)组织纂修大房支谱,并撰写《创修族谱序》。三修:清光绪戊子(1888)年,先后由毛年昌(太学生)、毛年福、毛鸿遇、毛顺觐、毛顺徕首修八房合谱,光绪庚寅(1890)年完成。分别于民国己未(1919)、民国乙丑(1925)修纂两次。民国丁丑(1937)年,桃源毛子桂、毛大明和汉寿县毛新愚、毛新澍、毛新林、毛华桂发起,纂修《毛氏总氏通谱》。
2003年夏开始第七次修纂,一年后完成。由六房毛来秋、毛嗣清发起,毛访成主编,毛访成、毛来秋、毛祚懿、毛松廷、毛金国、毛鹤之组织连宗修成《毛氏连宗谱》(西河堂.桃源县)。
几套毛氏族谱的修纂,与世俱进,推陈出新,前面列入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修谱的若干指示,横排版,标点,装祯精致,布塑红底烫金,女儿载谱。特别是《武陵毛氏族谱》精益求精,在2000年初版后2005年又再版,在扩大人丁、考证史料、编修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质量较高。
遗憾的是汉寿《毛氏六修族谱》谱仍竖排版,不标点,不方便族人阅读,委实值得商榷。
毛先金 (澧州毛氏大经公三十二代孙)
毛欣法 (龙阳毛氏左德公二十 代孙)
丁亥 (2007年)清明于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