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地处湖南省最北端,长江北绕,洞庭南环,县境四至:东邻君山区采山湖镇和岳阳建新农场,西北接湖北省石首市,东北与湖北监利县隔江相望,西南与安乡、南县毗连,南处益阳市北洲子农场,集雨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人口71万多人。
县境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清<<华容县志.山水>>记载其形势:“襟川流;汇洞庭,巴邱为屏,夏水为带,东北重岗迭阜,盘亘秀丽,西南平田博壤,湖泽丛楚。”
县境人文开发甚早,远在大溪文化期(距今5000年前)境内即有先民活动遗迹。车轱山、石家港、长岗庙、七星墩等史前文化遗址星布境内。车轱山先民是否有后裔繁衍至今,惜无史料可考。全县465个姓,其姓氏渊源十分古老。基本查清源流的347个。南宋初年至清朝初年,是全国人口大起大落时期,华容县姓氏也相应起落,华容毛姓约于公元1145年迁入,用现代语讲,属境外移民。
华容毛姓郡名西河,源出姬姓。周武王克商,封弟叔郑于毛国,称毛伯,又称毛公。周成王时任司空,后子孙世袭伯爵,以国名为氏。毛国地域在S河西部,称西河郡,也名西河堂。自叔郑公起,传五十二世至毛宝公,字硕贞,西晋咸宁年间(275-279)功封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后子孙四处迁徙。自宝公后传十二世至毛俦公,字太参,号寿山,于唐贞观二年(628)进士,任宏文馆校书郎,出任岳州太守,调江南道,迁参知政事。显庆二年(657),加赐紫金大夫,落藉钱州。
俦公有六子,长子竦公举家迁楚;二子简公居钱州上坊;三子雅公仕嘉庆而居;五子宣公、六子富公俱归荥阳。四子毛仲,字国器,名壁,以儒隐,纵情山水,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3)自钱州迁江西丰城厚埠。生三子,相、林、柏公。柏公生二子,鉴、钺公。鉴公生三子,传耕、传读、传家公。
传读公生三子,麟、祥、光公。麟生凤公,光生龙公。祥公有孙两个,长孙荣华,次孙光华。光华公生霄公,霄公生二子,持环、持瑜公。持瑜公,字瑾友,号普斋,任唐武昌府江夏县(今武昌县)知县,迁普里。生二子,念四、念五。念五公,字发祥,号令筠,任长沙右护卫使,落藉平江。生二子,湘公(迁巴陵等地)、湖公(迁居高桥市)。湖公生璋公,璋公有二子,国英公(迁湘潭)、俊英公(居毛源)。俊英公生子潮清公。
潮清公生二子,斐公、昌公(居江西)。斐公生子星公,星公有三子,天可公(居新昌、临湘、湘阴等地)、天定公(居九岭)、天益公。天益公生亥孙公,亥孙公有四子,标公(建业于江西吉水,定居通城上黄里石坳)、榜公、桐公、梓公,其桐梓二公徙居长沙。榜公自叔郑公下为第82世孙,字清远,号义,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由江西丰城出任岳州安抚使,遂定居巴陵南门。
其子毛胜宗,字光耀,任长沙都统制,胜宗公遍览楚舆,独爱章华(华容古时称章华),退休后,约于公元1145年迁居华容东乡沙渚港(今胜峰乡毛家巷村)。建立享祠并尊其父清远公为华容毛氏一世祖。胜宗公生二子:长子梦弼,字百四,袭长沙都统制。梦弼公生子应甲居巴陵寒浦坳,应甲生子盛富,其后不详。次子梦良,字帝赉,翰林学士。
梦良生子应庚,应庚生子文富。文富生二子,天祥、天福。天福生子兴宇(葬公安县)。天祥生二子,兴隆、兴邦。兴隆生子楚杰,楚杰生子仲铭,仲铭生四子,永震、永学、永常、永和。兴邦生子楚材,楚材生子仲良,仲良生子永昌。
传至十世尤以长房毛永震最为出色,永震公字初男,号静庵,明经善书,在明永乐年间召预史局,参与<<永乐大典>>修纂,明成祖永乐五年后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司戎,值边寇,随驾亲征有功。后调工部营缮司郎中,正统元年(1436)初创建宫殿,善筹措,拟升工部侍郎,被同事御史以私动皇饷赈济工匠为由弹劾,英宗天顺二年(1458),皇帝朱祁镇亲为其平反昭雪,并晋封工部尚书,光禄大夫。
公元1460年逝世,亨年77岁。葬华容县胜峰乡板桥湖东,墓有挽联:“职掌考工图呈凤阁天颜喜,功攘狄夷诰赐龙章帝眷深”。
从十世起,华容毛氏分房别祠。永震、永学、永常、永和、永昌,今别为一.二.三.四.五房.一房祀西岭祠堂,二.三.四房祀东岭祠堂,五房永昌公之后裔大部分迁往四川。澧州等地,少数留居华容,亦与客家毛姓在县城南堤下另建家庙。
尔后,春秋二季,分三处祭祀先祖。故邑中有“东岭”、“西岭”、“城南”一宗三族之说。后长房最旺的伯伦支系十九世正学公,系康熙癸巳年举人,任过河北保定府博野县知县,后改任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教谕。虽官微品低,却深明大义,宽厚仁达,在他的倡导下,第三次续修家谱,并于十九代起合派共祠。至此,“分派七代,终归一统。”
华容毛氏有派语分宗派、续派、新派、创派,宗派:宗梦应富,天星楚仲。续派:永廷凤雨云(膺承九),一自然时(愈伯起大)正,文章经世远,孝友燕贻良,善述光先德,仁声庆泽扬。新派:志仰高人品,心怀太古风,齐家崇厚道,报国本精忠。创派:和顺方祥硕,锦源润伟邦,瑞福启星佑,华盛定吉昌。其家族陪神联:1.片言九鼎光三楚,两代四诗授一家;2.捧檄家声传万古,注诗四泽振千秋。
八百余年历史沧桑,华邑毛氏支系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和谐相处,精神疑聚族众是主要成因。
第一.正确的国家观是毛氏凝聚的精神支柱。毛姓以国为氏,以氏成家,以家仕国,居家守土,治国安邦。“氏出西河,毛无二姓”是族内长幼的共同心声。
第二.传统的道德观是毛氏凝聚的思想基础。毛家世代崇尚儒教,把“仁、礼、智、信、忠、孝、节、义”定作为人、处世、做事之本。历史上家训族规布司严厉,如族规之“严祭祀、勤挂祭、重人伦、完国赋、崇俭约、务农桑、尊师儒、戒争讼、黜导端、禁赌博”等,无不规于国法之中,约束子孙安身立命。
第三.优良的荣辱观是毛氏凝聚的价值理念。世代炎凉,人所共享。一家与全族联为一体,个人同姓氏密不可分。言行举止,常与家族共荣辱。历朝为吏者,以廉洁为本,虽官高位重,但无贪敛之嫌。身处低微而有道德者,阖族敬之,引以为荣。纵有成就而品行不端者,族人皆嗤之以鼻。因此,以自尊自强的行为,争氏族之荣耀,是族内之信条。
第四.文明的祭祀观是毛氏疑聚的优良传统。从修宗祠,置祖墓之后,春秋祭祀以成族规,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每年清明时节集体扫墓,九月中旬祠堂祭祖,腊月逢八争相培坟,如今虽无祠堂可祭,但清明扫族墓,七月烧纸钱,腊月培祖坟,仍延续不断。不忘先祖,启发后人,牢记姓氏,和谐亲近,把氏族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上述精神凝聚和优良传统道德使华容毛氏发展立于不败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它就是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毛氏名人成长的摇篮。历代毛姓名人,其所以能以功业、学问、道德永垂青史,乃是他们顺应当时历史环境,注重自身修养,奋斗不息所使然。而华容县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则是这些参天大树在育苗期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