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焦作人,研究焦作文化,不可以不知道焦作武陟毛昶熙父子。
这对于由古至今,追寻焦作文脉,也不可以不到毛家父子身上。
清代末年,河南焦作武陟人,毛树棠,官至户部侍郎。
其子毛昶熙,字旭初,无论是官运,还是威望,更胜其父。
[一]毛昶熙传略: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咸丰五年,迁御史,转给事中。咸丰八年,授顺天府丞。咸丰十年,加左副都御史衔,命督办河南团练,至则规画全局。咸丰十一年,以误用逃犯李占标,降三级调用,暂免开缺。同年,诏开复处分。连擢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内阁学士,仍留军。
同治元年春,授礼部侍郎,仍命督团剿贼,归僧格林沁节制。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殁曹州,诸军并被谴,坐革职留任,诏回京。同治六年,调户部。同治七年,擢左都御史,兼署工部尚书。同治八年,授工部尚书,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同治九年,天津民、教构衅,命偕直隶总督曾国O按治,暂署三口通商大臣。同治十一年,调吏部。同治十二年,上谒东陵,命留京办事。
同治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四年,丁母忧,服阕,命仍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授兵部尚书。寻卒,优诏赐恤,赠太子少保,谥文达。毛昶熙一生在仕途中,经历清代末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二]《清史稿》对毛昶熙的评价及其失误:
在《清史稿》中,是这样评价毛昶熙的:“袁甲三、毛昶熙并以謇谔著声,出膺军寄。袁甲三孤军支拄淮迹肽硎孪嘀帐迹舅闩牛瓶芊锤玻淠鼙U涎医浼嵋悴豢杉耙病C莆跏氯ㄎ醋ǎ苯舴前煸舨牛管谥Γ嗖豢擅弧K缕侥矸铰裕叩靡臁T羝街螅ヒ砸纺哨桑铣赡惫端辜1a济美戎行,立朝侃侃,家英国,郁有风规已。” 他们是把毛昶熙写进了列传,却是附在袁甲三、袁保恒父子之间,而没有单独写出来。这是不公平的。在清代后期,毛昶熙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他的作用,是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几位同等重要,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我这样讲,只需要举出四点理由:
[1]清政府剿灭淮匪(太平天国起义。当时清政府并不称太平天国,而是称其为淮匪),是以曾格林僧为主帅,汉人执掌军权的,吕贤基开战不久死去后,以袁甲三为主。袁甲三是道光十五进士。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赐同进士。基本上还是个闲职。在剿灭淮匪、捻匪的战争中,创建乡团、设立堡垒、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是由袁甲三在咸丰三年首创的,这也是袁甲三一生对保清剿匪的最大功劳。但在咸丰三年至咸丰十年,应用乡团,并不是完全成功的。无论是袁甲三还是曾国藩,都还是有胜有败。毛昶熙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咸丰十年开始主办河南团练。是毛昶熙总结前几年办团练的成败得失,给以完善,并在战争中实践而最终完成的。在组建乡团中增加设置堡垒、步步为营诸条。由此被授命规划战争全局,也就是说毛昶熙才是当时整个战争的总指挥。
[2]战争一结束,毛昶熙就主动缴出所有兵权,上疏陈述军务渐平,宜益思寅畏,略曰:“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惧者,圣人之远虑。”由此赢得慈禧太后与皇帝的完全信任。而没有战后曾国藩的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因此,战争之后,自同治十三年起,直至毛昶熙去世,近二十年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毛昶熙屡掌文衡,两典会试,凡朝、殿考试,阅卷历二十馀次,士论归之。”在封建时代,所有天下考状元的士子,考上之后,都要把主考官视为终身恩师对待的。对于毛昶熙,又怎能不“士论归之”。
[3]战争之后,毛昶熙一度主政外交。李鸿章等人,只是具体事件的执行者,不是勾划者,勾划者是毛昶熙、皇帝、慈禧太后。
[4]毛昶熙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影响袁世凯的一生。而不是《清史稿・列传》中写的那样,说袁世凯是投靠他的继父袁保庆的结义兄弟吴长庆后起家的。在朝鲜,袁世凯之所以敢那样作为,是他清楚他的真正后台,是慈禧太后与皇帝绝对信任的身边的毛昶熙,而不只是吴长庆。
《清史稿・列传》中开始也写到,李鸿章初期是很看不上袁世凯一个小青年那种做派的,后来,是什么改变了李鸿章对袁世凯的态度?还是因为毛昶熙。由以上四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清史稿》根本就没有充分认识到毛昶熙这个人物,对整个后清历史的影响。
[三]毛家与袁家的特殊关系:
袁世凯家族资料:袁世凯(1859.9.16―1916.6.6),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教谕;袁甲三是进士,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凤三是庠生,曾任禹县教谕;袁重三是生员。袁树三有子二人,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官至盐法道。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
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组织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在上面这段资料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袁世凯的父亲“生有两女六子”这句话。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生的两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了毛昶熙的儿子做媳妇,而在嫁之前,毛昶熙的儿子已经因病死去,媳妇是抱着一个灵牌嫁到毛昶熙家里去的。
为此,毛家举办了特别的声势浩大的“婚礼”,毛家也就整个家族特别尊重、关爱这个媳妇。也因此特别注重与袁家的亲戚关系。 “袁世凯病重时,曾召见王锡彤,案头置一单,所有存钱、股票等共约200万元,指给王锡彤说:“余之家产尽在于斯”。张伯驹说其父张镇芳在袁世凯死后,为袁家分家产,其子女每人分到现款两三万元,股票两三万元。项城原籍田产2000余亩,均为袁世凯六弟袁世彤所有。此外,在彰德、汲县、辉县还有田产400顷左右。”
以上,是有关袁世凯的又一点资料。从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袁世凯在世时,极力把他的田产,有河南项城向安阳、新乡、焦作一带扩充,是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的是不仅武陟毛家对抱灵牌嫁过来的媳妇特别看待,袁世凯家族同样对自己家抱灵牌嫁过去的女儿,时时特别照应。
袁世凯本人对这个同胞姐妹,也有很深的感情。不信吗?我们再举出一件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事件:由于毛昶熙生前严格执行他的“三不留”主义,袁世凯主政后,毛昶熙家族已经随着大清王朝一起,完全败落,袁世凯又不忍心看着那位自己的同胞亲姐妹随着毛家一起受苦受穷,就安排来焦作的挡阳峪,烧了一窑瓷器,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一窑“鸿宪瓷”。
这一窑“鸿宪瓷”,全部归武陟毛家袁世凯那为同胞姐妹所有。到英国人到焦作来开发煤矿期间,有英国人偶而购得一件“鸿宪瓷”回国,运输途中,瓷器破碎,却发现整个瓷器为裹金瓷。即内外皆为瓷面,里面整个包裹一层纯黄金。
[四]“三不留”主义使毛昶熙身后朴素迷离
[1]一个传说:毛昶熙的妻子,是焦作修武郇封薛家人。一次,他的妻子去见慈禧太后,一见面,毛昶熙的妻子就与慈禧太后说,哦,我已经跟你的三个状元睡过觉了!说得在场人员惊愕:这媳妇,怎么一见面,开这样的玩笑,这样的玩笑,是朝廷大员夫人随便开得的吗?大家还在惊愕中,毛昶熙媳妇缓缓解释说,父状元,夫状元、儿子状元,你们说我是不是睡了三个状元?
[2]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是“海上画派”重要画家,篆刻家,是“前海派”代表人物,书法,绘画兼有巨大成就。他生于1829年,卒于1884年,号益甫,又号梅庵、悲庵。浙江绍兴人。赵之谦出身于富有家庭,但传至他时,家境已趋破落。少年时刻苦学习,广博文艺修养,于诗文、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31岁时中取举人,后做绍兴府知府缪梓的幕客。1861年,太平天国进入绍兴,他离开故里,流寓温州、黄岩、福州一带,做过私塾教师。他的妻子死于途中,故后号“悲庵”。之后到北京,以卖画为生。37岁起他曾在北京三次参加会试,都未中,但同时期他却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渐获声誉,被京朝官僚毛昶熙看中,44岁被推荐江西,先在南昌主持纂修《江西通志》,后历任鄱阳,奉新和南城知县,于任职南城县时病逝。堂堂朝中一品大员,怎么会看中街头一个卖画的?据传,毛昶熙本人,是当时一位相当著名的书画家。由以上故事,也足可为证。
[3]三不留主义:一不留下墨迹。二不留下文稿。三不留下钱财。毛昶熙这个人,实在是太狠心,你的心太狠!你是对自己狠心呢?还是对历史和后人狠心?你对街头一位卖画的,可以知其才器,可以把他推荐上仕途,由此知道你对艺术的热爱与赤诚之心。为什么对于自己的书画作品,只允许铺墙壁上,留两个时辰?然后绝情地焚烧掉,并且真的就做到了不留下一个字给后人,不留下一个字给艺术史!你的书画作品如此,你的文章也如此。你说,文章必须写出来,思想不形成文字,就等于终究没有完成思想。然而你对待你的文章的态度是:书不过两个时辰;文不过一季。皆焚之与炉。不留钱财,可能是对的吧,我不是做官的,不了解做官的对钱财到底应该是什么态度,也就不做议论。只以毛家在大清帝国倒台后就那么迅速败落,知道你作到了“不留钱财”。作到了为官一生应有的一个廉字。
[五]掌文衡的毛昶熙与文章光耀后世的曾国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