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枝江毛氏源流
第一节毛姓概况
毛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据统计全国毛姓总人口约33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即每一万名中国人中,姓毛的人有27人。毛姓居住地分布甚广,以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湖南五省为最多,占全国毛姓人口的62%。其中浙江省毛姓人口63.4万人,为毛姓第一大省,而江山市56万人口中,毛姓人口就有6万,号称是中国毛姓第一县。
1986年4月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杜若甫、袁达义编撰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毛姓在全国1196个姓氏中排名第76位,即“金陆郝孔、白崔康毛”。而2006年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姓氏统计》,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排序的新版《百家姓》,毛姓以330万总人口数,位居新版《百家姓》第86位,即“段郝孔邵、史毛常万”。公元960年北宋版本的《百家姓》中,毛姓排在第106位,即“姚邵湛汪、祁毛禹狄”。
第二节枝江毛氏源流
枝江毛氏,指明嘉靖年间从江西丰城迁徙到枝江县百里洲偏洲岛上定居的毛姓族人及后裔,始迁祖是毛廷贵、毛廷滋、毛廷溥、毛廷毅等四兄弟。迄今已整整五百余年, 共繁衍了二十代毛姓子孙,其后裔历经两建宗祠,三立宗派,四修族谱,形成以枝江顾家店镇“毛家花屋”为中心,散居在枝江、宜都、长阳、五峰、夷陵等五县市,用“毓士本有德,大成启国华”为宗派取名的枝江毛氏族群。
追根溯源, 枝江毛氏发脉于毛氏“廷字派”四兄弟;“廷字派”四兄弟发脉于江西丰城县曲江乡草园村雷卿塘毛氏一世祖毛孟常;毛孟常源于丰城县上塘乡毛坊毛氏一世祖毛永初;毛永初源于江西新建县钱州毛氏一世祖毛俦;毛俦源于江南毛氏一世祖州陵侯毛宝;毛宝源于江北毛氏一世祖毛苌;毛苌源于战国时期毛遂;毛遂源于中华毛氏鼻祖毛伯郑(亦称毛叔郑)。
毛伯郑即姬伯郑,系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公元前约1043年,姬伯郑随弟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因功授封于毛地,在河南宜阳县一带建立毛国。毛国灭亡后,其后代以国为氏,改姬姓为毛姓,因此,姬伯郑是中华毛姓授姓之鼻祖。
毛姓历史源远流长,英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涌现出以战国时期自荐救赵的毛遂,捧檄之孝的毛义,西汉诗学家毛亨、毛苌,宫庭画师毛延寿,清正廉洁的毛玠,五载史册的毛修之,毛姓第一位修谱人毛渐,东晋战将毛宝,宋朝词人毛滂,明代藏书家毛晋,文学家毛奇龄,民国雄枭毛人凤,一代伟人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毛姓志士,为中华毛姓增添了光彩。
第三节毛姓起源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叔郑所建立的毛国。据考证,毛国就在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据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同样的记载也见于大明正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江西丰城县《雷卿塘毛氏族谱》谱序:“毛氏之族出于周文王第八子之封而蔓延于天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北宋毛渐在首纂浙江江山县《清漾毛氏族谱》谱序中曰:“毛氏本姬姓也,武王有天下而封建宗亲,藩屏王室,白封庶弟郑于毛,郑遂为毛伯,为天下毛氏之始祖”;湖南《中湘韶山毛氏族谱》:“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
目前,史学界却对中华毛氏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姬伯郑封于毛国说
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记载: “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
毛姓源于姬姓,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王国。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叔郑,因功被封于毛地(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爵位为伯,亦称伯郑。
公元前524年,即春秋末期,毛国内部发生内乱,周卿士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为毛伯,称毛伯得。时隔十年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因失败而逃奔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北),于是只有六百余年的毛国宣布灭亡,其疆土被并入东周版图。毛国灭亡后,姬伯郑后代遂以国为氏,改“姬”姓为“毛”姓,并尊姬伯郑为毛姓一世祖。因此,毛国的创始人毛伯郑,是中华毛姓授姓之鼻祖。
明正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江西丰城县《雷卿塘毛氏族谱》续修谱序曰:“毛氏之族出于周文王第八子之封而蔓延于天下”。明嘉靖戊午年(公元1558年),江西丰城县《雷卿塘毛氏族谱》续修谱序曰:“毛之得姓何妨乎,原其初肇于周文王之八子封毛后,遂以国为氏焉,著于春秋,垂于史册”。
二、姬伯聃封于毛邑说
据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毛姓源于姬姓,姬伯聃(伯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个儿子,西周初年,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毛邑(今河南省宜阳县东北一带),姬伯聃(伯明)在周朝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为周成王的六卿士之一。
公元前841年,居住在西周国都镐京内的百姓发生暴动,周厉王被赶跑,史称“国人暴动”。在这次暴动中,姬伯聃的府第被捣毁,采邑被吞并,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地毛邑命姓,改“姬”姓为“毛”姓,遂成毛氏,并尊姬伯聃为毛姓一世祖。
明永乐壬辰年(公元1412年),江西丰城县《毛坊毛氏族谱》续修谱序曰:“毛氏得姓周文王第九子毛伯所封之后,其流派长”;清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江西丰城县《雷卿塘毛氏支谱》重修谱序曰:“我毛氏自文王第九子曰毛伯者,而遂传大参公”。
这就是源于伯聃,起于河南,以邑为姓的毛氏。出土文物“毛公鼎”就记载了那段远逝的历史。
三、源于少数民族的毛姓
1.据北魏崔鸿的《前秦录》记载:“古代氐族部落首领有毛氏,苻健将有毛贵”。毛贵,氐族,公元前351年为司空。
2.据明朝郑麟趾的《高丽史》所载,金时女真人有毛姓;彝族姓俄母氏,汉姓为毛;清代贵州安顿府土司有毛氏。
3.今瑶族、满族、回族、白族、高山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毛姓。
4.南北朝时有代北(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少数民族,世代为酋长,亦称毛氏。
综上所述,大多数毛氏族人认同第一种说法:即源于姬伯郑封国。姬伯郑因西周初年受封于“毛国”,后代以国为姓,改姬姓为毛姓,从全国各地众多的《毛氏族谱》谱序中考证:叔郑、伯郑、伯明、伯聃四人,均为同一人。因此,毛伯郑是天下毛氏之始祖,这就是中华毛姓的起源。
第四节毛姓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春秋时期,毛姓家族发生内乱,周朝卿士毛得,杀毛过而代为毛伯,时隔十年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因失败而逃奔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于是只有五百余年的毛国宣布灭亡,其疆土被并入东周版图。
毛国灭亡后,毛伯家族的重要成员,有的跟随毛伯得投奔楚国,是为毛姓入湖北之始;有的迁徒到赵国(如毛遂即赵国毛姓后裔代表)等地,而普通毛国平民无路可走,只好留在当地或附近从事生产劳动,但其子孙仍以毛为姓,大部分仍留在北方,只有少部分进入长江以南。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江北毛氏”,俗称“北毛”。
毛国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陕西是江北毛氏的发祥地,始祖是毛伯郑。西周末期,毛国灭亡,有点权力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毛氏迁播四芳。其中有一支迁往河南武陟县西南,随后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定居,这支毛氏在此繁衍生活了800年,经历了战国、秦代、西汉、东汉、三国、西晋等几个朝代,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涌现出战国时期自荐威楚的毛遂,汉代辅佐刘邦除秦破楚的毛释之、宫庭画师毛延寿、注疏传授《诗经》的大学者毛亨、毛苌,捧檄之孝的安阳县令毛义、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毛玠、东晋名将、江南毛氏一世祖毛宝等毛姓名人。晋朝以后,毛姓的著名人物大多出自江南,形成诸多名门望族,如以毛璩为始祖的浙江衢州毛氏;以毛让为始祖的江西吉水毛氏;以毛衷为始祖的广西贺州毛氏;以毛太华为始祖的湖南韶山毛氏;以毛俦为始祖的江西新建钱州毛氏。
汉代以前,毛姓仍在陕西、河南两地为其主要繁衍中心,并以此为源地,逐渐向外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离石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唐代以前,毛姓仍以北方为中心,并昌盛壮大,散居于北方各地。其中以今山西、河南、宁夏、甘肃、内蒙等省的毛姓繁衍得最盛,故毛姓有荥阳、河阳、北地等郡望。而见于史册的江南毛姓人物,仅有东汉时以孝行著称的庐江(今属安徽)人毛义,巴西郡(今四川阆中)丞毛植等寥寥数人。唐末,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中原长期动荡,毛姓开始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其中有一支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
五代以后,毛姓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其分布地为: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广西富川,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湖南长沙、平江、湘潭,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云南昆明等地,几乎遍布江南。至此以后,毛姓开始称盛于南方,北方毛姓风光不在。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毛姓主要居聚在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湖南五省,其次是江苏、河南,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了东部浙赣和西部川湘的两块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全国毛姓约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浙江仍为毛姓第一大省,毛姓主要聚集在浙江、甘肃、江西、江苏、山东、湖南、湖北等七省,全国重新形成浙赣、湘鄂、甘肃三大毛姓聚集区。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毛姓陆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播迁海外。而落籍湖南韶山的毛太华一支下传二十代,历五百余年,才出现了位改写历史,影响全世界的伟大人物–毛泽东。
当代毛姓人口已达3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占据“中国姓氏排行榜”第86位。为全国一百个大姓之一,从明朝永乐八年至今的六百年中,毛姓人口由32万激增到330万,达10倍之多。毛姓人口迁徙主要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回迁。
第五节台湾毛姓
台湾毛姓,是清朝初年迁入的。位居台湾姓氏排行榜第九十八位,也属大姓之列,台湾毛姓多聚住在台南一地,其次是新竹、南投、彰化等地。台湾的毛姓后裔,就是在五代时自山西的西河一地,先迁江南,再徙入闽,然后,又于清雍正年间东渡过海,入居台湾的。
根据台湾文献记载,毛姓迁台湾省规模较大的是清朝雍正末年(公元1734年),有毛、郭、蔡、李、龙、陈六姓合垦今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等地区。道光年间,福建省漳州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毛氏人迁台南县,以孝友人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把一大批毛姓文武官员和名流学者带入台湾,武官有原国民党三十七军军长、陆军中将毛炳文;原河南省法院院长毛家骐;原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蒋介石夫人毛福梅的侄子,航空署长,空军少将毛邦初,厦门警备区中将司令的毛森;原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校长毛瀛初,及获国民党少将的湖南平江人毛贤赛、毛贤琦,湖南慈利人毛云,湖南道县人毛健钧,浙江江山人毛万里、毛应章,浙江奉化人毛景彪,浙江宁波人毛梦漪,江苏宜兴人毛敬希;文官有国民党中央委员毛松年等。